历史记忆

电影《地道战》主创人员“揭秘”原型 “高家庄”其实是正定高平村

石家庄日报  2004/8/19 22:40:35

  8月17日,3位古稀老人风尘仆仆从北京抵达正定县,他们是影片《地道战》的编导任旭东,编剧王俊益、徐国腾。《地道战》,这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影片,可谓家喻户晓,它影响了几代人。但一提起“地道战”这三个字,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保定的冉庄,而作为《地道战》原型的正定县高平村,一直以来却鲜为人知。

  “高家庄,刘傻子,高老忠,影片中的这些原型皆出自高平村。”3位老人异口同声。

  “高家庄”原型出自高平村

  虽然满头白发,但精神依然矍铄。昨日,现年82岁的任旭东,73岁的王俊益,74岁的徐国腾,一道向记者回忆了《地道战》的采写、拍摄过程。

  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接到了总参谋部命令,要求拍摄一部“民兵革命传统教育片”。当年,“电影创作组”成立,成员包括:八一厂编导任旭东、工程兵处长潘云山(已去世)、参谋王俊益、徐国腾。创作组先到北京焦庄户,后赴冀中平原地道战发源地,采访了10多个县区、几十个村庄。

  采访中,正定县高平村的抗战事迹让他们受益匪浅。党支部书记孙文喜召集11位参加过地道战的民兵座谈,民兵们讲述了亲身参战的经历、英勇打击敌人的故事和地道战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地道战》剧本如何写,写什么?高平村人向他们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材料。在拟定编写剧本大纲、框架结构时,创作组选定了以高平村地道战战例作为编写剧本的基本素材。拟定要写一次战例,写一个村庄,写一个党支部书记,写一个民兵队长。这一灵感是受高平村启发而萌生的。

  战争时期高平村约200户人家,全村地道户户相通,构成一座战斗堡垒。据统计,民兵用子弹壳制造再生子弹5000余粒、用砖石制造地雷、手榴弹数千枚。男女老少齐参战,充分发挥地道战、地雷、手榴弹的优势,在村落战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先后粉碎日伪军200人、300人、500人、上千人的5次围剿。

  《地道战》中的村名“高家庄”源于高平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两个人物均以高平村战斗中牺牲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为原型。支部书记,取名高老忠,民兵队长,取名高传宝。

  刘傻子是在击退敌人之后,到街上打扫战场,不幸被溃逃之敌打过来的“回马炮”击中牺牲。

  影片中的高老忠则是在夜间发现敌人偷袭进庄,鸣钟报警,唤醒乡亲下地道躲避,壮烈牺牲。编导是按剧情发展需要而设计。

  任旭东是剧本最后定稿的执笔者,尽管剧本经过多次易稿易人,他自始至终是参与者。他说:“高家庄源于高平村,高平村是事实上的原型,这是不争的事实。”

  《地道战》插曲歌词第一段:太阳出来照四方,毛泽东思想闪金光……是任旭东听高平村一老乡唱的,他以此为主题创作出第二、三段歌词。

  冉庄是外景拍摄场地

  任旭东说,从1963年接受创作剧本任务,采访直到剧本定稿,历经两年半时间,创作组从未采访过冉庄。导演第一次到冉庄,是在1965年3月选外景拍摄场地时,看中了冉庄的十字街中心的3棵老槐树,具有古朴村落风貌。

  邻近的唐庄有3棵古杨树,树龄达300多年,李庄有古朴的砖房和整齐的街道。摄制组将这三个村庄(冉庄、李庄、唐庄)合三为一,定为影片《地道战》“高家庄”的主要外景拍摄场地。

  影片中“高家庄”的许多村落场景(外景)都是在这3个村庄拍摄的。室内地道内的场景,全部是在厂内搭景拍摄的。“高家庄”村前小河上的石桥是在赵县拍摄的,高传宝背着受伤的村长穿过桥面的镜头是在唐庄3棵古杨树下用特技接景合成。高传宝智斗假武工队的场景,是在北京一郊区的一座庙宇里拍摄的。

  外景地为什么没选在高平村呢?任旭东说,当时高平村只有一段被砖覆盖的地道,1963年的那次洪水将地道破坏殆尽。

  3位老人认为,现在冉庄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当年在冉庄拍摄《地道战》场景时搭建的一些专供拍摄用的场景保留下来,如古槐树上的“吊钟”、“街心的碾子地堡”、“高房工事”等等,以及冉庄原来没有,而按影片里的一些战斗设施修建起来的,如“驴槽”、“锅灶”、“石辗子地堡”、及地道内的五防设防等,供大家参观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值得称赞。其实,高平村在这方面更有优势。